来源|谷雨星球ID|guyujihua2021作者| Summer夏景大家好,我是莎莫Summer,谷雨星球的创始人。上个月的美国大学发榜季,我们发现早申放榜,但喜报少了:国际教育正在发生微妙变化,这样的变化会在英国名校重现吗?连夜整理完牛津2024年预录取数据后,情况好像很不一样。昨晚,牛津发出了最新的录取信,共计167枚(预)录取,比去年的近180枚有所减少。一方面因为人数的减少,UCAS数据显示,今年是牛剑申请者人数连续下滑的第三年,牛津申请人数减少了2.6%。然而,竞争难度没有下降。
数据不仅反映客观事实,还能在喧嚣的信息之中,提供相对冷静的视角:
中国是牛津的第一大海外来源地,每年大陆申请人数2000人左右,平均最终入学165人,几乎与美国八所藤校在国内录取人数持平。
牛津是分控,最看重成绩,但与刻板印象「洋高考」不同,学术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要,也就是超纲Super-Curricular。
不管读国际高中、培训机构或自学都能申请牛津,还出现不少全日制机构,在国际教育疯狂追捧状元化的风潮下,目标就是提分的机构越发成为刚需。
A-Level学生占比61.7%,其中35.7%拿到3门A*,29.2%4 门 A*,超过3/5的学生都拿到了3A*以上;
IB学生占比22.8%,86%的学生得分42+,37.7%是IB满分;
AP学生占比16%,36.1%的学生提交了4门AP满分,最高记录是11门AP5分。
其二,笔试、面试后综合评估申请进入不同的专业,要考不同的笔试,且难度逐年提升,高分也是中国学生的代名词。以热门的数学系为例,中国录取学生数学与计算机专业MAT均分最高,达到86.25;数学专业次之,MAT均分为83.59,数学与哲学专业、计算机科学专业MAT均分在77+。今年还有一项重大变化,牛津所有专业的申请门槛都达到更高水平,雅思总分7.5,单项7.0;托福总分110,听力22、阅读24、口语25、写作24。虽然申请人数有所起伏,但牛津并没有放宽入学门槛,反而更加严苛,中国学生本身的实力也让录取分数线整体上移。因为牛津是个超分控,所以如果面试发挥不是特别出彩,但笔试成绩特别高也不用担心,最终是将所有材料进行综合评估,决定录取名单。坊间一个说法:笔试型学生首选牛津、面试型学生首选剑桥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其三,Super Curricular能力更重要牛津作为全球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,开设本科专业大多是3年,4年就能读完本硕,学术压力不小。而且,入学后不能转专业,也不能选课,几乎没有缓冲期、没有过渡期,直接浸润到所在专业的深度学习,高强度学习围绕本专业,且假期里进行专业相关的实习或实验室研究,一条路走到底。牛津培养的是专才,自然不是只会做题的书呆子,而是有着应用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的同学,有个词叫Super Curricular,指的就是跟学术兴趣相关的课外拓展能力。很多学生会陷入一个误区:只要用这些高光装点自己的履历,就能打动招生官,更重要的是对专业的熟稔程度、对学术的批判性思维,对于能力的提高,对于用学科思维去改变世界的专注等。能力比形式更重要,比如深度阅读或许比打竞赛更含金量。要培养这些能力,不仅需要学生能高效完成校内功课拿到高分,还得有时间去做超出校内的研究和思考。而这种综合实力的考察又与美国大学申请靠拢,所以一些学校英美同申的牛娃通吃。牛津官网上有许多Super Curricular的资源。我们为每个上名校的孩子而感到自豪,也鼓励追求好大学,少年少年立志,资源眼界同伴定能让孩子收获良多,我自己也是优质教育的受益者。牛津学生告诉我,她最喜欢的就是学校里全球最古老的图书馆,走在校园里仿佛穿越历史。学校所带给她的浸润,与专业领域顶尖教授的交往,与优秀同学的志趣相同等,都是极为珍贵的财富。但我们却极度反对内卷。在几千申请者中,能拿到这封录取的寥寥无几。可惜的是,在当下国际教育状元化的市场里,眼里只有那些最顶尖名校才算是实现了升学上的成功,为越来越窄的独木桥榜单而变得焦虑。经济学许多研究都发现,当过了学历门槛线后,一个梯队学校为未来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相差无几,投入边际效应几乎为0,乃至负增长。前几天,我们分享了一篇故事:收到牛津的拒信,我努力了18年的求学,失败了吗?她在一开始的崩溃不解到反思和解打动了无数人。她说,光是做出申请牛津这个决定,我就已经收获了许多珍贵的经历,而如果我没有勇敢地去尝试,我现在也还在舒适区里。被牛津拒绝并没有使我退步,而准备牛津申请的过程让我变成了更好的人。这何尝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呢?更重要的是,在一阵阵发榜的喧嚣中,她意识到:「在申请中,若太过于关注他人的成功,就越难摆脱对失败的恐惧;若太过于关注学校头顶的光环,就越难清晰地审视自身。」而这些看起来都是简单的道理,在国际教育状元化的当下,我都得一遍一遍反复提醒自己,如同逆水行舟,才能勉强做到。MVP学习网授权转载自“谷雨星球”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